索引號: | TCSYTQ-2023-000028 | 主題分類: | 規范性文件 |
發文機構: | 區政府辦 | 發文文號: | 銅印政辦發〔2022〕37號 |
發文日期: | 2022年12月22日 | 發布日期: | 2022-12-23 11:16 |
公文時效: | 有效 | 發布機構: | 印臺區人民政府 |
索引號: | TCSYTQ-2023-000028 |
主題分類: | 規范性文件 |
發文機構: | 區政府辦 |
發文文號: | 銅印政辦發〔2022〕37號 |
發文日期: | 2022年12月22日 |
發布日期: | 2022-12-23 11:16 |
公文時效: | 有效 |
發布機構: | 印臺區人民政府 |
關于印發《進一步加強農村殯葬工作的實施意見》的通知
各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各管委會,區政府各工作部門、直屬機構:
《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殯葬工作的實施意見》已經區政府第十一次常務會議和區委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銅川市印臺區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2年12月22日
(此件公開發布)
銅川市印臺區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殯葬工作的實施意見
為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殯葬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中辦發〔2021〕1號)要求,把推進農村公益性殯葬設施建設納入提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范疇,聚焦群眾關切、社會關注的突出問題,進一步規范我區農村公益性公墓建設管理,有效整治農村殯葬領域散埋亂葬、喪事大操大辦等行為,促進農村殯葬工作健康發展,根據《銅川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殯葬工作的實施意見>的通知》(銅政辦發〔2021〕34號)精神,結合我區實際,特制定本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積極踐行新發展理念,以公益、惠民、綠色、文明、節地、生態殯葬為方向,以提升殯葬公共服務能力、減輕群眾喪葬負擔為目標,統籌規劃、因地制宜,抓典型、樹樣板、帶全盤,加快農村公益性公墓建設,增加殯葬服務供給,滿足群眾殯葬服務需求,深化移風易俗,倡導厚養禮葬,促進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再上新水平。
二、基本目標
以民生服務需求為導向,以節地生態、公益便民、因地制宜、移風易俗為原則,加快公益性殯葬設施供給,為群眾提供綠色文明節儉殯葬服務。加大散埋亂葬整治力度,建設文明鄉村,深化喪葬習俗改革,樹立殯葬文明新風。從2022年起,各鎮(街道)要加大農村公益性公墓申報力度,全區集中力量打造3-5個農村公益性公墓示范點,以點帶面推動我區公益性公墓建設,力爭4年內實現“三沿五區”(鐵路、公路、河道沿線和水源保護區、文物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集中住宅區、自然保護區)可視范圍散埋亂葬有效治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深入人心。
三、重點任務
(一)加快公益性公墓建設
1.編制規劃。各鎮(街道)要堅持“集約化、園林化、生態化”,結合印臺區國土空間規劃,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做好與“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林草生態建設及風景名勝區等專項規劃的銜接,綜合考慮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人口數量、民族習俗、地理環境等因素,因地制宜,科學合理開展殯葬設施布點專項規劃編制和建設工作。充分利用荒山瘠地、未利用地,規劃建設公益性公墓,不得在法律法規禁止區域規劃建設。農村公益性公墓鼓勵鎮(街道)村共建、多村聯建等多種方式規劃建設,根據服務區域內人口總數,確定單村單建或多村聯建,科學預計未來安葬需求,合理確定土地利用規模,一次性完成公益性公墓的布局規劃,滿足未來30-50年需求。服務1000人及以下村的公益性公墓,規劃占地面積不超過3畝,在此基礎上,服務區域每增千人,規劃面積增加1畝。建設公益性公墓要做好與鎮級國土空間規劃及村莊規劃的銜接,因地制宜對規模較大的傳統集中安葬點進行升級改造。鼓勵建設節地型骨灰安葬墓位和骨灰堂存放設施。殯葬設施的選址、占地等要進行社會穩定論證和風險評估,經依法批準后實施。
全區按照每個建制村建設1個公益性公墓的標準,仍需規劃新建農村公益性公墓共48個行政村(目前已建成農村公益性公墓18座),需規劃用地181畝。(牽頭單位:區民政局、區自然資源分局,配合單位:區民宗局、區發改局、區生態環境分局、區農業農村局、各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
2.建設標準。結合本區域地貌特點和喪葬習俗,利用荒山荒坡等土地,以骨灰公墓為主,遺體公墓為輔,堅持墓穴小型化、墓區園林化,提倡地面不建墓基、地下不建硬質墓穴,墓區道路要硬化,墓穴間要綠化。同時,嚴禁違法違規建設“住宅式”墓地、豪華墓、活人墓。骨灰公墓單葬墓穴不超過0.5平方米,合葬墓穴不超過0.8平方米。遺體公墓單葬墓穴不超過4平方米,合葬墓穴不超過6平方米。安葬的墓碑要采取臥碑方式,碑長不超過0.6米,碑寬不超過0.5米,厚度不超過0.15米,傾斜度不超過15度。骨灰公墓每畝地規劃建設不低于300個墓位,遺體公墓每畝地規劃建設不低于80個墓位。節地生態安葬的遺體墓要做到遺體深埋不留墳頭、植綠代替墓碑、地上地下無硬化,墓穴面積與普通遺體墓一致;節地生態安葬骨灰墓采取樹葬、花壇葬、草坪葬等方式。農村公益性公墓要完善集中祭祀區、管理用房和防火設施等配套設施,實現自然與人文景觀和諧統一,綠化覆蓋率不低于50%;對歷史形成的傳統集中墓地或墓葬點,通過平墳改造植樹綠化,規劃建設樹葬紀念林,實現轄區公墓外無墳化,達到自然與人文景觀和諧統一。新建農村公益性公墓應符合《陜西省殯葬管理辦法》建設要求,經鎮政府(街道辦事處)審核同意后,報區民政局審批。農村公益性公墓的建設主體為村委會,多村聯建的建設主體由鎮政府(街道辦事處)審核同意后,報區民政局審批。各鎮(街道)要加強對農村公益性公墓項目的申報,積極爭取項目資金,區自然資源分局等部門指導各鎮(街道)做好專用林地保障和土地政策支持。(牽頭單位:區民政局、各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配合單位:區財政局、區自然資源分局、區住建局)
3.組織實施。(1)準備階段(2022年10月-2022年12月),完成農村公益性公墓用地的規劃和選址工作。(2)實施階段,突出重點,逐步推進,分為兩個階段實施:第一實施階段(2023年1月-2023年12月),對涉及“三沿五區”的村,率先完成農村公益性公墓和配套設施的建設,結合我區“三沿五區”散埋亂葬實際情況,合理規劃墓穴。第二實施階段(2024年1月-2025年10月),完成涉及“三沿五區”外農村公益性公墓和配套設施的建設。通過項目實施,全面促進我區散埋亂葬工作得到有效整治,群眾殯葬服務需求得到進一步滿足。(3)驗收階段(2025年11月-2025年12月),區民政局對新建墓地進行初步驗收后,由市民政局牽頭組織最終驗收。(牽頭單位:區民政局、區財政局、各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配合單位:區發改局、區自然資源分局、區生態環境分局、區住建局、區農業農村局)
4.運行管理。區民政局牽頭做好政策宣傳、業務指導,協調相關部門做好監管、執法檢查。鎮(街道)落實管理主體責任,村委會(居委會)落實運營管理的直接責任,通過安排專人、委托專業機構等方式管理,做好安葬設施的日常維護、植樹綠化、防火防災、公共安全等工作,實現規范化、標準化、科學化管理。農村公益性公墓要堅持公益性質,免費或按照價格主管部門核定的標準收取相關費用(公益性公墓墓位等基本服務免費,個性化服務項目按照價格主管部門核定的標準收取相關費用),安葬墓位(存放格位)應嚴格按順序依次安放,并向村民公開,禁止隨意挑選。區民政局要加強對農村公益性公墓運營管理的監管,實行日常監管與定期檢查相結合,對不符合建設標準、違規運營等現象要限期整改,逾期整改不到位的,嚴肅追究相關人員責任。(牽頭單位:各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配合單位:區委文明辦、區民政局、區發改局、區財政局、區自然資源分局、區農業農村局)
(二)治理散埋亂葬
1.整治目標。按照“遷移、平墳、臥碑、縮盤、綠化”的原則,開展散埋亂葬治理工作。對名人墓、烈士墓等不易遷移的墳墓,進行植樹綠化美化;對在“三沿五區”和村(居)民區內散葬墳墓要遷入公益性公墓或就地深埋不留墳頭;對歷史形成且不易遷移的集中安葬點,通過平墳頭、縮小原墳面積、豎碑改臥碑、植被綠化覆蓋遮擋等方式,達到可視范圍內不見墳頭、墓碑、花圈,2024年基本實現“三沿五區”可視范圍散埋亂葬得到有效治理的目標。新增逝者遺體、骨灰進公墓或實行節地生態綠色安葬。(牽頭單位:各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配合單位:區民政局、區自然資源分局、區生態環境分局、區農業農村局、區交通運輸局、區水務局、區文化和旅游文物局)
2.組織實施。在前期宣傳動員、調查摸底的基礎上,分階段開展整治工作。集中整治階段(2022年2月-2024年6月),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對摸排出來的問題,要分類施策,科學推進,集中人力、物力、財力逐一銷號整改。鞏固提升階段(2024年7月-2024年12月),各鎮(街道)、區殯聯辦各成員單位要建立長效監管機制,落實行業和屬地管理原則,強化源頭管理,實行全程監管,嚴禁在“三沿五區”新建墳墓。同時,要及時梳理總結整治工作情況,建立長效工作機制。(牽頭單位:各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配合單位:區民政局,區自然資源分局、區生態環境分局、區農業農村局、區交通運輸局、區水務局、區文化和旅游文物局)
3.獎補政策。對2023年年底前主動平墳栽樹植綠的,一個墳墓(含合葬墳墓)獎補500元;主動遷入公益性公墓的,一個墳墓(含合葬墳墓)獎補3000元;選擇節地生態綠色安葬的獎補2000元。獎補資金由市、區兩級財政按5︰5比例分擔。對非本村居民和違規土葬的墳墓要依法予以平整,且不享受政策獎補。
土葬改革區村民主動火化的,享受城鄉低保對象殯葬救助政策。(牽頭單位:區民政局、區財政局,各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配合單位:區自然資源分局、區農業農村局、區文化和旅游文物局)
(三)深化移風易俗
把農村殯葬移風易俗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納入文明村鎮創建工作內容,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相結合,廣泛開展移風易俗文明殯葬宣傳教育活動。依托殯葬服務紀念設施,建設生命文化教育基地,打造優秀殯葬文化傳承平臺。深入挖掘清明節、寒衣節等傳統節日文化資源,組織開展集體共祭、社區公祭、家庭追思等現代祭祀活動,引領培育綠色生態文明殯葬新理念新風尚。引導紅白理事會規范喪葬流程,制定符合時代特點和群眾需求的殯葬禮儀,為群眾提供現代、文明、節儉的葬禮服務,樹立尊重生命、孝老愛親、厚養禮葬等思想觀念。(牽頭單位:區委文明辦、區民政局、各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配合單位:區農業農村局、區鄉村振興局、區文化和旅游文物局、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區住建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健全工作機制。各鎮(街道)、區殯聯辦各成員單位要把推進殯葬改革作為保障基本民生、改善黨風政風民風、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列入議事日程,納入鄉村振興戰略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統籌謀劃,全力推進。主要負責同志要切實負起責任,充分發揮殯葬改革聯席會議機制作用,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作、群眾參與的工作體系和工作機制,確保農村殯葬改革取得積極成效。
(二)強化部門協同,提高工作效率。各有關部門要各司其職,主動作為,密切配合,共同抓好農村殯葬改革工作。區委文明辦負責做好農村殯葬改革宣傳引導工作,扎實推進殯葬移風易俗,弘揚文明新風。區公安分局負責查處喪事活動和整治散埋亂葬行動中違反治安管理行為。區民政局負責做好農村殯葬管理綜合協調工作,制定農村公益性公墓建設推進措施、運營監管辦法,指導鎮(街道)做好農村公益性公墓的規劃、建設、運營,推動公益性公墓向綠色生態方向發展。區財政局負責保障落實惠民殯葬獎補政策和公墓建設項目所需資金。區自然資源分局負責依法保障農村公益性公墓的用地需求,糾正和查處違法占用耕地亂建墳墓的行為,依法查處毀林造墳、非法占用林地建墳等違法行為,做好樹葬、公墓林等綠色生態殯葬的技術指導工作。區生態環境分局負責水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區安葬墳墓的查處,做好綠色殯葬設施涉及的環境保護監督管理工作。區住建局負責對安葬(放)設施違規設立建設的查處,配合做好公益性殯葬配套服務設施建設工程的監督管理工作。區農業農村局負責結合鄉村振興規劃,配合積極推動農村殯葬移風易俗,配合做好農村散埋亂葬治理工作,指導群眾做好平墳還田工作。區文化和旅游文物局負責對治喪活動中營利性演出活動的監管。區市場監督管理局負責依法查處制造、銷售封建迷信殯葬用品等行為,監督管理農村喪葬活動中的集體用餐活動食品安全。行政審批部門負責公益性公墓和殯葬配套服務基礎設施項目立項審批。
(三)加大支持力度,提高工作積極性。農村公益性殯葬設施建設資金以政府投入為主,鼓勵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捐助捐建公益性公墓。全區要加大公益性公墓建設資金投入力度,將農村公益性公墓建設資金、節地生態安葬獎補資金等列入財政預算,切實保障綠色殯葬建設任務按時完成。對完成公墓建設任務和深化殯葬改革推進移風易俗成效顯著的鎮(街道)、村給予適當獎補。
(四)加強督查評估,強力推進落實。各鎮(街道)、區殯聯辦各成員單位要將農村公益性公墓建設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納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農村綜合治理和文明單位、文明村鎮、文明家庭等文明創建體系,建立科學的評估體系,強化殯葬工作屬地管理職責,每年對轄區內農村公益性公墓建設管理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及時發現問題,督促整改落實。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